“買買買”更方便了!8月26日,廣州和深圳同時迎來首家市內免稅店正式開業(yè)。
市內免稅商店,是指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,按規(guī)定設立在市內,向即將出境的旅客銷售免稅品的商店。相較口岸免稅店、離島免稅店等國內其他免稅店類型,市內免稅店具有獨特優(yōu)勢。從時間上看,口岸免稅店常設立于機場、港口等出入境區(qū)域,“過了安檢限時購買”,市內免稅店購物則靈活得多,可在離境前60日內進行,“市區(qū)下單、口岸提貨”,無需匆忙趕機;從空間上看,離島免稅店存在區(qū)域限制,運輸工具免稅店環(huán)境相對局促,而市內免稅店設立在核心商圈,輻射范圍更廣,便利程度明顯提升。
免稅經(jīng)濟,歷來被視為消費活力的“晴雨表”。此番市內免稅店的開業(yè),也具有多重意義。一方面,通過給符合條件的消費者讓利,同時避免對日常消費造成沖擊,有利于促進消費回流、擴大內需;另一方面,隨著體驗性消費的興起,“旅游購物”逐步轉向“購物旅游”,設立市內免稅店,相當于提供了一個“體驗錨點”,可以延長游客停留時間,觸發(fā)住宿餐飲交通等關聯(lián)支出,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。
事實上,政策層面早已積極布局。去年8月,財政部等五部門聯(lián)合印發(fā)《關于完善市內免稅店政策的通知》,宣布在廣深等8個城市各設立1家市內免稅店。值得注意的是,文件還提到,將北京、上海、青島等地的13家外匯商品免稅店轉型為市內免稅店。就在今年6月,廣東發(fā)文并專門提到,加快廣州、深圳市內免稅店建設,力爭在2025年第三季度內開業(yè)。不難看出,對于市內免稅店的發(fā)展?jié)摿?,從中央到地方,都已形成鮮明共識。
具體地看,“免稅+”還具有溢出效應。透視廣深兩地動作,其一大亮點,是消費群體的擴容。比如,享受免稅政策的對象,擴大到即將出境的中外游客;再比如,都創(chuàng)新性地引入了“免稅+有稅”的購物模式,兼顧了境內普通客群,有望同時激活本地消費潛力。當前,從“中國游”到“中國購”,入境游不斷升溫,成為社交媒體中的現(xiàn)象級話題,儼然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絕佳契機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免稅店的“上新”,可謂是“再添一把火”。
這樣的“城市會客廳”,還承載著文化傳播的功能。去年10月起施行的《市內免稅店管理暫行辦法》明確提到,鼓勵市內免稅店銷售國貨“潮品”,將具有自主品牌、有助于傳播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特色產(chǎn)品納入經(jīng)營范圍。廣州和深圳,一個是“千年商都”,一個是“時尚之都”,都具有滿滿的“國際范”,正邁向國際消費中心城市,因而備受各界期待。從既往經(jīng)驗來看,市內免稅店的客流量是可持續(xù)運營的關鍵,選址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,背后的思路也很明確。在此基礎上打好“國貨牌”,還需從“全域體驗”上發(fā)力——以店面為圓心,以消費場景為支點,以在地文化為窗口,以服務細節(jié)為軌跡,構成了城市形象的感知半徑。
開業(yè)只是第一步,風物長宜放眼量。從免稅商品的豐富度,到提貨方式的多元化,再到產(chǎn)業(yè)融合的深層次,把“流量”化為“留量”,激活“一池春水”,提升發(fā)展能級,更多“加法”值得探索。
?。ㄎ?吳三川)
掃一掃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